如果建文帝没有失踪,而是被朱棣俘虏,那朱棣敢杀害他吗?
建文四年(1402年)六月,随着朱棣的燕军攻进南京城,建文帝朱允炆大势已去,心灰意冷之下,做了最后的挣扎"任性",点了一把大火,然后他也随着大火离奇失踪,留下了千古谜案!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那么,如果说朱允炆没在大火中离奇失踪,而是被叔叔朱棣俘虏那,那叔叔朱棣敢杀他吗?
我想,朱棣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杀害侄子朱允炆的!
朱棣为何不敢明目张胆地杀害侄子朱允炆呢?主要原因有二。
首先,如果杀害了朱允炆,那就与他"靖难之役"的出师之名自相矛盾,会让自己落下出尔反尔的舆论口实。我们都知道,朱棣是在侄子朱允炆登基之后,面对削藩政策的步步紧逼,出于自保和对皇位的渴望,才打出"清君侧、靖国难"的旗号,发起"靖难之役"的,换句话说,他还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。
朱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?那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《皇明祖训》!
朱元璋在《皇明祖训》当中就有规定:如果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,藩王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带兵进京荡除奸臣的,而朱棣的出师之名正是建立在此之上。
当然了,朱棣要使自己这个理论依据成立的话,首先要解决谁是奸臣的问题,于是,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等人就被他定性为了所谓的奸臣。
如此一来,朱棣发起"靖难之役"无异于是在向建文帝和天下人宣布:正是朝中有了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等这些别有用心的奸臣,蒙蔽刚刚登基的少年天子,误导他错误地实施削藩,搞得我们叔侄失和、水火不容,其用心之险恶,触目惊心!好在我朱老四及时察觉,并本着高度的责任感,遵照老爹朱元璋的遗愿,及时带兵进京,荡除奸佞,还朝廷一片清明!
朱棣正是以这样的所谓的理论依据支撑之下发起战争的,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他还敢明目张胆地将朱允炆杀了,岂不是自相矛盾、自打耳光?如果真是这样的话,他势必会失去仅有的舆论支持,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,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干这种蠢事的!
其次是当时的形势也会倒逼他不敢杀害朱允炆。要知道,朱棣从北平出发,一路南下,打进了南京城,也就是说,他的部队最南也就打到了南京一带,南方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真心归附他,这当中,应该有三类人:第一类是忠于建文帝的人;第二类是中立派,只要保证自己利益,跟谁都行的人;第三类则是别有用心的人。
朱棣在打进南京城之后,南方地区之所以没有出现动乱,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一个出头鸟,如果建文帝真是被他俘虏,并被他胆敢明目张胆地杀害的话,那势必会引起忠于朱允炆的那部分势力的激愤,搞不好就会打出"报仇"的旗号,起兵讨伐他,如果真是那样的话,那不确定性就太大了,中立的那部分可能继续中立观望,最危险的就是那部分别有用心的,他们很有可能会趁乱分裂政权、抢夺地盘,那天下势必将会重陷无休无止的混战当中,总之一句话,就是后患无穷!
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,南京城破之日,如果建文帝没有离奇失踪,而是被朱棣俘虏的话,朱棣也是万万不敢明目张胆地杀害建文帝的!
那么,如果建文帝被朱棣俘虏,并且没被他杀害的话,朱允炆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?我想,结局无非就是两个,而这两个结局,对朱允炆来说,一个是好的,一个是坏的。
先说好的。好的结局可能就是,朱棣如愿登基,然后给朱允炆封个藩王,安置在京城或京城附近的某个地方,监视软禁起来,然后就失去自由、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,寿终正寝,至于何时寿终,就全看朱允炆自己的能力了。当然了,他给朱允炆的谥号应该是不会太好的,估计就是"戾""暴"之类的,总之,肯定是会被贬低的,但这样的结局,对于战败者来说,还算不错。
再说坏的。上面我们就说过,南京城破之日,如果建文帝没有离奇失踪,而是被朱棣俘虏的话,朱棣也是万万不敢明目张胆地杀害建文帝的!当然了,明目张胆地不敢,背后会不会下黑手就难说了!如果真下黑手的话,那朱允炆的结局很可能就是,叔叔朱棣登基之后,他还是被封为王看管起来,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,在朱棣的授意下,朱允炆的王府发生某一件不幸的意外事件,朱允炆就此英年早薨,作为叔叔,朱棣假惺惺地掉下几滴鳄鱼的眼泪,感叹一番,然后继续安心做着自己的皇帝。
我想,建文帝的结局无非就是这两种!
当然了,历史没有如果!
标签: